傳真:025-86881538
郵箱:sssc@issas.ac.cn
地址:南京市玄武區北京東路71號
楊順華 龔子同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一直努力壓抑著、壓抑著。然而,情感的潮水似乎并沒有因為刻意地回避而停止生長。相反,她能量暗聚、海潮漫漲,熬過了幾千個日日夜夜的冷靜與克制。此時此刻,那些遇到過的人、經歷過的事再次浮現腦?!ぁぁぁぁぁ?
2022年的第一個月,冬寒料峭,由龔子同先生和張甘霖研究員領銜創作的土壤科普圖書《土壤:地球的皮膚——從郵文化講述土壤學的故事》一書在科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這是我第一次以主要作者的身份出版科普圖書,倍感榮幸!同時,在參與該項工作的過程中,也深刻體會到土壤科普工作特別重要卻又長期乏人問津和任重道遠的窘境。
再為游子去金陵,西望星城不見家。2016年夏,我由江城武漢再次揚帆,山一程、水一程,星夜未休。夜泊秦淮近孔廟,在那寫著四個燙金大字—“天下文樞”的牌坊前,興奮難抑,原來這就是號稱“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的南京,我將延續求學之路的地方。然而,在我初次踏入土壤所大門的那一刻,卻很難將心目中我國土壤學研究殿堂與這個一眼即可望盡的小小庭院聯系在一起?;厥走^去幾年,失敗、成功、失落、喜悅,百種心情疏落其間,曾經的堅持不懈變成繼續了前行的動力,曾經的踟躕彷徨也化作了追逐夢想的野馬。土壤所成了我的學術之家,一個我此生將引以為傲的地方;而土壤科普,也成了我對土壤保持熱愛的一個重要支撐。
坦率地講,土壤科普并不是我研究的主要內容,但它卻成了我培養土壤興趣的一個重要載體。2016年,我開始協助龔先生整理一些科研和科普材料,深刻感受到老一輩科學家對于土壤的深厚情感、對于土壤學研究的忘我探索,鮐背之年仍然筆耕不輟,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由于我以前的專業并不是土壤學,因此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去補習這些知識。我設想很多跟我有類似經歷的人肯定不在少數,因而盡力將自己學到的土壤學知識以一種通俗的語言介紹給大家,近年來做了一些科普實踐。因此,土壤科普首先應該是傳播科學知識。
土壤科普,應該挖掘土壤中的精彩故事,并講述她與人類的關系。土壤為人類社會發展提供了基本的食物,人們往往更多地從農業利用和管理方面去研究土壤,而較少關注土壤自身的形成和發展??墒?,當你研究土壤的形成、演變及其與周圍環境的關系時,你會發現其中隱藏了一個個精彩的故事。例如,“土壤是如何形成的?”“土壤的形成速率有多快?”“土壤也有生老病死嗎?”“世界上最古老的土壤在哪里?”“土壤與人的關系到底是什么?”研究這些問題,不僅源于人類天生的好奇心,也是認識自然規律,支撐我們提出可持續發展良方——“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的基礎。
土壤科普,應該理出一條清晰的歷史脈絡,突出土壤學的社會貢獻。農業大學的學生,常常要承受社會上的一些刻板印象。比如,學農就是下地種田、上山放羊。作為與農業息息相關的土壤學,也免不了如此。然而,民以食為天,食以土為本。土壤學對于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德國化學家李比希在18世紀創立了養分“歸還學說”,認為任何一種作物都會消耗土壤肥力,因此必須施用肥料,使土壤肥力的消耗和養分的歸還保持平衡。這一發現極大地促進了化肥工業的發展和人類社會的繁榮。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挖掘土壤學的發展歷史,不僅能夠增強土壤學工作者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能讓更多的人明白土壤學研究的重要意義,改變社會偏見。
土壤科普,應該通過與文化的聯姻走向更寬廣的世界。文化是人類創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土壤文化則是其中的一支。世界各國都有“土壤”一詞,可見土壤文化已經刻入了世界各民族的基因。作為有著數千年不間斷歷史的中國,更是擁有輝煌的基于農耕文明的土壤文化。很多時候,文化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精神財富,但它卻能夠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一句“面朝黃土背朝天”,寫盡了農民“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的辛酸苦楚;一片歷史悠久的梯田,展現了農民改土、用土的無窮智慧。
土壤科普,應該弘揚優良的科學家精神。土壤學之所以能夠取得輝煌的成就,關鍵在于有一群對土壤具有情懷的人,土壤科學家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群之一??茖W研究是這群科學家的重要部分,但也只是其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展現科學家工作和生活的人生信條與面貌,不僅能夠激勵后學,還能將他們身上的優秀品質傳承給后人,爭取取得更大的進步。我國近代土壤科學起源于20世紀初期,經過近一百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不少重要的成就,在國際上也有一席之地。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一代代土壤學科學家的貢獻。認識和傳承老一輩土壤科學家的成就和精神,定能助力中國土壤科學邁向更寬廣的明天。
《土壤:地球的皮膚——從郵文化講述土壤學的故事》一書,就是努力從這五個方面來進行土壤科普的一次嘗試。本書含有兩千多張精美的國內外郵票,將土壤學知識、郵票文化和珍貴信件有機結合,是一本圖文并茂的科普讀物,兼具閱讀價值和收藏價值。對于廣大學生,不僅能培養郵票審美的情趣,還能潛移默化地加深對我們腳下土壤的認識;對于廣大土壤學工作者,以及農業、環境、生態和地球科學工作者,不僅可提升其對這份事業的熱愛,也能讓其進一步感受到社會對土壤學價值的認同;對于普通讀者,能夠了解到土壤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提升大眾保護土壤的意識。
書中的郵票以精致的畫面展示了豐富多彩生機盎然的土壤世界,揭開了土壤前世今生的神秘面紗,閃爍著千百年來人們所積累的用地的智慧光芒,探索了極地土壤環境在全球變化中的奧秘,挖掘出埋藏于腳下土層里環境變遷的證據。
這是一次土壤學的歷史回顧;
這是一次土壤學知識的博覽;
這是一次對人類用地智慧的贊賞;
這是一次對土壤之美的盡情享受;
這是老一輩土壤學家教導的集錦;
這是對自然的敬畏,對大地的感恩!
土壤郵文化植根于錦繡大地。這里有看不完的美景,講不完的故事。土壤肥沃,鮮花瑰麗,我們欣賞鮮花,更愛我們的大地母親。
著名詩人艾青說過:“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希望通過一個個土壤故事的講述,讓土壤知識流動,讓土壤情懷傳遞,讓我們擁抱大地,親吻家鄉的熱土,共建我們愛土、護土的中國夢,保護我們地球家園的永續繁榮!誠摯向大家推薦這本書,愿更多的人能夠通過這本書,找到“和草木為友,和泥土相親”的樂趣!
新書評述《土壤:地球的皮膚》
內容簡介
《土壤:地球的皮膚——從郵文化講述土壤學的故事》(科學出版社,2021)是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龔子同、張甘霖、張楚和楊順華創作的土壤科普讀物。該書將土壤學知識、郵票文化和珍貴信件有機結合,是一本圖文并茂的科普讀物,兼具閱讀價值和收藏價值。該書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講述土壤發生與演變,包括土壤——從地球皮膚到星際探索,土壤是生命之源,以及土壤的前世今生。第二部分闡述保護土壤就是保護人類自身的生存這一內在的人地關系。第三部分強調合作共贏的理念,包括與世界各國以土會友,探秘影響全球變化的極地土壤和領略永照后人的大家風范。該書形式創新,內容有趣,引導社會對土壤學的價值認同,啟發普通大眾識土、懂土和愛土,為共筑美麗中國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下一篇:沒有了